透骨草

透骨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透骨草
拼音拼读
tòu gǔ cǎo
药材别名
珍珠透骨草、吉盖草、枸皮草
英文名称
garden balsam stem
功效分类
祛风湿强筋骨药
药用部分
大戟科植物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 (Bunge) Baillon 的干燥地上部分。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茎横走,淡黄褐色;茎直立,丛生,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互生或于基部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厚纸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5~7厘米,宽0.5~2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部全缘,下部具齿牙,两面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单性同序;雄花位于花序上部,具叶状苞片2枚,苞片内有花1~3朵;萼片5,花瓣5,呈鳞片状,雄蕊10~15,花盘腺体5,黄色;花序下部的花略大,中间1朵为雌花,两侧为雄花;苞片2;雌花具较长的花梗,萼片5~6,花瓣6,子房上位,花柱3枚,均2裂。蒴果三角状扁圆球形,被柔毛和疣状突起,先端开裂;每室有种子1颗,三角状倒卵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及草地。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割取带花果的地上全草,晒干。
药材性状
茎多分枝,呈圆柱形或微有棱,通常长10~30厘米,直径1~4毫米,茎基部有时连有部分根茎;茎表面浅绿色或灰绿色,近基部淡紫色,被灰白色柔毛,具互生叶或叶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根茎长短不一,表面土棕色或黄棕色,略粗糙;质稍坚硬,断面黄白色。叶多卷曲而皱缩或破碎,呈灰绿色,两面均被白色细柔毛,下表面近叶脉处较显著。枝梢有时可见总状花序和果序;花型小;蒴果三角状扁圆形。气微,味淡而后微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肾经、肝经。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腰部扭伤,瘫痪,闭经,阴囊湿疹,疮疖肿毒。
药理研究
透骨草在镇痛、 抗炎、抗菌、抗肿瘤方面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黄酮成分:香叶木素,藤黄菌素,柚皮素-7-O-β-D-(3"-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柚皮素-7-O-β-D-(4"-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8"-双-4',5,7-三羟基黄酮。全草含吡啶生物碱成分。
使用禁忌
孕妇忌用。
配伍药方
①治闭经:透骨草根30克,茜草15克。水煎,加红糖、黄酒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拘挛:透骨草9克,制川乌、制草乌各3克,伸筋草6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③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透骨草、茜草、赤芍、当归各9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④治疠风,遍身疮癣:透骨草、苦参、大黄、雄黄各五钱。研末,煎汤。于密室中席围,先熏至汗出如雨,淋洗之。(《纲目》引《孙氏集效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