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木

胆木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胆木
拼音拼读
dǎn mù
药材别名
山熊胆、熊胆树、细叶黄棵木、黄羊木、药乌檀、黄胆木、黄心木、树黄柏
英文名称
Bile tree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为茜草科植物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的枝、树皮。
动植物形态
乔木,高4~12米,小枝纤细而光滑。叶纸质,对生,椭圆形,稀倒圆形,长7~11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渐尖而略钝,基部楔形,侧脉每边5~7对,纤细,向上斜伸,近边缘处连结,在叶片两边略凸起;叶柄长10~15厘米,稍粗壮;托叶早落,倒卵形,长6~10厘米,顶端钝圆。头状花序顶生,单生;总花梗长1~3厘米,中部以下有早落的苞片。小坚果合成一球状体,成熟时黄褐色,直径9~15厘米,表面粗糙。种子椭圆形,长1厘米,腹面平坦,背面拱起,种皮黑色有光泽并有微小窝孔。果期夏季。
产地分布
生于半山腰荫蔽潮湿地带的杂木林中。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多劈成不规则的片、块,浅黄色或棕黄色,有的残留皮部,外皮灰绿色或者棕绿色,粗糙,具多数点状皮孔,较疏松,易剥离。横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黄色或棕黄色。质坚硬,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煎汤内服,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用治乳蛾,痢疾,热淋,下肢溃疡,疖肿脓疡,湿疹。
药理研究
从胆木茎中分离得到的乌檀醛碱经抑菌试验表明有抑菌作用,乌檀醛碱在100μg/ml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胆木浸膏片对冰醋酸所致的小鼠腹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形成和棉球性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对伤寒V₁多糖菌苗所致的家兔双高峰体温升高有解热功效与作用。
化学成分
胆木茎中主要含生物碱类和生物碱苷类,其中生物碱有:乌檀费新碱,乌檀费丁碱,乌檀福林碱,1-乙酰基咔啉,乌檀费林碱和乌檀醛碱。生物碱苷有胆木碱庚,胆木碱辛和长春花苷内酰胺。另外含有奎诺酸,β-谷甾醇,香草酸。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1.治钩端螺旋体病:①胆木注射液(每1毫升含胆木的乙醇提取物3克),每8小时肌内注射1次,每次2~3毫升,用至体温正常后2~3天。有出血倾向者加紫珠草30克,水煎,每日分3次服。②胆木、大青叶、地胆草、紫珠草各60~90克(小儿酌减),加水3碗,煎成1碗,分3次口服。在口服合剂的同时可加用胆木注射液。(《全国中草药汇编》)
2.上呼吸道感染:胆木注射液,每1毫升相当于生药1克,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