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

白兰花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白兰花
拼音拼读
bái lán huā
药材别名
白兰、白玉兰、白缅花
英文名称
white champaca
功效分类
止咳平喘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木兰科植物白兰Michetia alba DC.的花。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0~20米(江、浙等地天气较寒,常呈灌木状,高仅1~2米),树皮灰色,幼枝和芽被白色柔毛。叶薄革质,互生,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25厘米,宽4~9厘米,两端均渐狭,两面无毛或于下面被疏毛,小脉网状;叶柄长1.5~2厘米,上有短的托叶痕迹,约为柄全长的1/3或1/4。花白色,单花腋生,极香,长3~4厘米;萼片长圆形,花瓣线状,长3,2厘米;雄蕊多数,多列,花丝扁平;心皮多数,胚珠在每心皮内多于2,螺旋状排列于延长有柄的花托上,子房被毛,柱头头状。果近球形,由多数开裂的心皮组成,多不结实。花期7月。
产地分布
生于路旁或庭院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花呈狭钟形,长2~3厘米,红棕色至棕褐色。花被片多为12片,外轮狭披针形,内轮较小;雄蕊多数,花药条形,淡黄棕色,花丝短,易脱落;心皮多数,分离,柱头褐色,外弯,花柱密被灰黄色细绒毛。花梗长2~6毫米,密被灰黄色细绒毛。质脆,易破碎。气芳香,味淡。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止咳、化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15克。用治胸闷腹胀、中暑、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妇女白带。
药理研究
用白玉兰花蒸馏液(1:4)做动物实验,镇咳(氨水引咳法)、祛痰(酚红法)、平喘(组织胺致喘)作用都不强。加入了哥王及地龙等制成复方,则可提高疗效。白兰花挥发油对4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水稻黄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水稻黄单胞菌抑制效果较好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主成分为d,1-α-甲基丁酸甲酯,另含芳樟醇,α-甲基丁酸乙酯,乙醛,乙酸甲酯,丙酸甲酯,异丁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己酸甲酯,戊酸丁酯,α-水芹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苯甲酸甲酯,沉香醇,罗勒烯,别罗勒烯,3-甲基丁酸乙酯,顺式氧化芳樟醇,甲基丁香油酚,甲基异丁香。叶含生物碱、挥发油、酚类。鲜叶含油0.7%,油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甲基丁香油酚和苯乙醇。根和茎皮含黄心树宁碱、氧化黄心树宁碱、柳叶木兰碱和白兰花碱。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配伍药方
①治湿阻中焦,气滞腹胀:白兰花5克,厚朴10克,陈皮5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②治中暑头晕胸闷:白兰花5~7朵,茶叶少许。开水泡服。(《福建药物志》)
③治脾虚湿盛的白带:白兰花10克,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车前子5克。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④治咳嗽:玉兰花5~7朵。水煎调蜂蜜适量服,每日1剂。(《福建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