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甘松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甘松
拼音拼读
gān sōng
药材别名
香松、甘松香
英文名称
rhizoma nardostachyos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的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全株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主根长圆柱形,微肉质,单一或分枝,棕黑色。根茎较短,有少数棕色叶基纤维。叶基生,每簇有叶6~9片,线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全缘,主脉平行3出。花茎有苞叶3~4对,长2~6厘米,愈上愈小。聚伞花序多呈紧密圆头状,总苞片2,长卵形;花萼5裂,齿极小;花冠淡紫红色,筒状,基部一侧突缩,先端稍不等5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瘦果倒卵形。花期8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3500~4500米高山地的草原河边。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药材性状
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厘米。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甘。归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泡汤漱口,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也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失眠、易惊等症。
药理研究
有良好的镇静、抗微生物、调整心律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甘松提取物灌胃,减少小鼠自发活动,抑制小鼠最大电休克发作,抑制安钠咖或硝酸士的宁导致的小鼠惊厥发生。静脉注射甘松醇提取物,拮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及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不应期;甘松能降低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缓解氯化钡或乙酰胆碱所致肠平滑肌痉挛;甘松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1%以上,油中含多种倍半萜类,还含愈创木烷类成分。近又分离得甘松酮A、甘松酮B、甘松酮C、甘松酮D、甘松酮E。
使用禁忌
气虚血热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经效济世方》)
②治神经性胃痛:甘松3克,香附6克,沉香3克。共研细粉,每服1~2克,温水送服,每日3次。(《现代实用中药》)
③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18克,广皮4.5克。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内3小时。(每30分钟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江西《中草药学》)
④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