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甘石

炉甘石
炉甘石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炉甘石
拼音拼读
lú gān shí
药材别名
异极石、浮水甘石、炉眼石、干石
英文名称
calamine
功效分类
拔毒生肌药
药用部分
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Smithsonite的矿石。
动植物形态
炉甘石的形态通常为不规则的块状,常扁平,亦有多角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淡红色,粉性,不透明,常有较大的凹陷和大小不等的蜂窝状孔隙。体轻,易碎,断面颗粒状,灰白色或浅土黄色,有的具黄白相间花纹。气微,味微涩。
产地分布
产于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挖。挖取后,拣净杂石,除去泥土,洗净,晒干。煅炉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 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碴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碴弃去。取混悬液澄清,倾去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黄连水拌甘石:取黄连煎汤,加入 上述煅甘石细粉,拌匀并使吸尽,烘干(煅甘石细粉1000克,用黄连125克)。
药材性状
不规则的块状,常扁平,亦有多角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淡红色,粉性,不透明,常有较大的凹陷和大小不等的蜂窝状孔隙。体轻,易碎,断面颗粒状,灰白色或浅土黄色,有的具黄白相间花纹。气微,味微涩。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属拔毒生肌药。
临床应用
仅可外用,使用时研成细粉,适量调敷患处或点眼。用治目赤翳障、目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
药理研究
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既可部分溶解、吸牧创面的分泌液而收敛,又能驱杀局部葡萄球菌和限制其繁殖,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
化学成分
主含碳酸锌,此外尚含有多量的铁、铝、钙、镁、钠、硅,少量的铅、钛、锰等。
使用禁忌
忌内服。
配伍药方
①治目暴赤肿:炉甘石(火煅)、风化硝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纲目》引《御药院方》) ②治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纲目》引《宜明论方》) ③治风眼流泪烂弦:炉甘石60克,以黄连30克煎水,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硝30克,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密陀僧末30克,研匀,收点之。(《纲目》引《卫生易简方》) ④治风泪不止:炉甘石(制煅,飞细)3克,海螵蛸1.5克,梅花片少许,共研极细。点出泪窍处。(《审视 瑶函》收泪散) ⑤治下疳阴疮:炉甘石(火煅,醋淬五次)30克,孩儿茶9克。为末,麻油调敷。(《纲目》引《通妙真人方》) ⑥治阴汗湿痒:炉甘石绿者0.3克,真蚌粉、黄连、五倍子各0.15克。上细末掺,先以蜂房、大腹皮煎汤温洗。(《仁斋直指方论》阴汗湿痒方) ⑦治诸疮久不敛:炉甘石(烧)45克,龙骨15克。上为细末,每用干掺患处,上用膏药贴。(《御药院方》平肌散) ⑧治口唇干裂破成疮:炉甘石6克(火煅),文蛤30克,黄柏30克,苍术15克。除炉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细末,入片脑0.9克再研,用蜡油调敷唇上。(《古今医鉴》)

相关中药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