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八角茴香
拼音拼读
bā jiǎo huí xiāng
药材别名
大茴香、八角、大料、八角珠
英文名称
Chinese anise
功效分类
温里药
药用部分
木兰科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树皮灰绿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的裂纹。单叶互生或3~6片簇生于枝顶。叶片厚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楔形,全缘,稍内卷,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并具油点,下面疏生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近顶生,花梗短,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内轮粉红色至深红色,雄蕊11~12枚,排成1~2轮,心皮8~9,离生。花柱较子房略短或与子房近等长。果实多由8个蓇葖果放射排列成八角形的聚合果,红褐色,木质。蓇葖果扁平,先端钝尖或钝,成熟时由腹缝线开裂。种子1粒,扁卵形,亮棕色。花期春、秋季,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产地分布
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疏松的山地,栽培或野生。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药材性状
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蓇葖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果梗长3~4厘米,连于基部中央,弯曲,常脱落。每个蓇葖果含瞢葖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约6毫米,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气芳香,味辛、甜。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药理研究
具有抑菌、升白细胞、雌激素样、刺激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升高白细胞和祛痰作用。醇提物对离体气管有抗组织胺作用;体外试验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醚、对丙烯苯基异戊烯醚等。另含槲皮素-3-O-鼠李糖苷、槲皮素、羟基桂皮酸、反式茴香脑、枝叶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杏仁30克,葱白(和根捣,焙干)15克,八角茴香30克。上为末,每服9克,空心,温胡桃酒调下。(《续本事方》)
②治疝气:茯苓、白术、山楂子(炒)、八角茴香(炒)、吴茱萸(炒)、荔枝核30克,枳实24克,橘核(炒)90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克,空心细嚼,姜汤下。(《摄生众妙方》茴香丸)
③治膀胱偏坠疝气:八角茴香、白牵牛(炒),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朱氏集验方》茴香散)
④治腰痛如刺:八角茴香,炒研。每服6克,食前盐汤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热,袋盛,拴于痛处。(《简便单方》)
⑤治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大麻子(炒,去壳)15克,八角茴香七个。上作末,生葱白三七个,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永类钤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