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五味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五味子
拼音拼读
wǔ wèi zǐ
药材别名
北五味子、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英文名称
Schisandra chinensis
功效分类
敛肺涩肠药
药用部分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落叶木质藤本。小枝褐色,有棱角,全株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4.5厘米,叶倒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腺状细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叶脉上嫩时有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梗细长而柔弱,花被6~9片,乳白色或粉红色,雄花有雄蕊5枚,雌花的雌蕊群椭圆形,有17~40个离生的心皮,覆瓦状排列在花托上。开花后期,花托逐渐延长,果熟时成穗状聚合果。浆果,肉质,直径约5毫米,紫红色。种子肾形,淡橙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杂木林下,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药材性状
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酸、甘。归肺经、心经、肾经。
功效作用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临床应用
用量2~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药理研究
五味子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与作用;抗氧化及抗衰老;护肝、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镇咳祛痰,抗肿瘤;降血糖;强心;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抗溃疡;抗肾病变;抗菌等作用。据报导,五味子煎剂静脉注射,对正常兔子都有呼吸兴奋作用,使吸收加深、加快,并能对抗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酊剂亦有同样效果。
化学成分
五味子果实含多种木脂素,还含挥发油,对中枢兴奋药戊四唑和士的宁半数致死量的影响。种仁含五味子素A、B、C,五味子醇A及五味子醇B[17]。另含五味子醇甲、戈米辛A、戈米辛D、戈米辛E、戈米辛N、戈米辛O、去当归酰戈米辛B、异五味子素、表戈米辛O、华中五味子酯A、a-水芹烯、橙花叔醇、巴豆酰戈米辛等成分。
使用禁忌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阳痿不起:五味子、菟丝子、蛇床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饮服三丸,日三。(《千金要方》)
②治滑泄:陈米、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研)各30克。上为末。每服6克,粟米汤饮调下,日进三服。(《世医得效方》豆蔻饮)
③治睡中盗汗:五味子30克,研末,以唾调作饼。敷脐上,以布扎定后睡,候天明取下,一二晚汗即上。(《医方一盘珠》)
④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120克,甘草90克,干姜90克,细辛90克,五味子75克。上为细末。每服6克,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⑤治小儿暴嗽:五味子、桂(去粗皮)、干姜(炮)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3克,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量大小加减温服。(《圣济总录》五味子汤)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