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

姜黄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姜黄
拼音拼读
jiāng huáng
药材别名
黄姜、宝鼎香
英文名称
turmeric
功效分类
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分
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L.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或纺锤状块根,灰褐色。根茎卵形,内面黄色,侧根茎圆柱状,红黄色。叶基生;叶片椭圆形或较狭,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柄长约为叶片之半,有时几与叶片等长;叶鞘宽约与叶柄等长。穗状花序稠密;苞片阔卵圆形,每苞片内含小花数朵,顶端苞片卵形或狭卵形,腋内无花;花萼3钝齿;花冠管上部漏斗状,3裂;雄蕊药隔矩形,花丝扁阔,侧生退化雄蕊长卵圆形;雄蕊1,子房下位,花柱丝状,基部具2棒状体,柱头二唇状。蒴果膜质,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长圆形,具假种皮。花、果期7~8月。
产地分布
多栽于向阳、土壤肥厚质松的田园中。分布于福建、浙江、台湾、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采挖,洗净,煮熟至透心为度,晒干,去外皮,再晒干。
药材性状
由主根茎加工的呈卵圆形或纺锤形,长2~3.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棕黄色至淡棕色,附短的须根,并有多数点状下陷的须根或少数圆形侧生根茎痕。质坚硬,击破面深黄色至红黄色,角质,具蜡样光泽,有点状维管束。气香特异,味辛,微苦。由侧生根茎加工的呈圆柱形,稍扁压,长2.5~6厘米,直径0.8~1.5厘米,略弯曲,常有短的分枝,一端圆钝,一端为断面。表面有纵皱纹和明显环节。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归脾经、肝经。
功效作用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用治心腹痞满胀痛、癥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等。
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保肝、利胆、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生育、降血脂、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病原虫、加快创伤愈合、抗突变等作用。对消化系统有保护作用;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及酚性物质。挥发油已鉴定出51种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姜黄酮、姜油烯等;酚性成分主要有姜黄素等。应用薄层一比色法测定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并应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姜黄素的含量。另含姜黄新酮、3-谷固醇、3-谷固醇-3-O-胡萝卜苷、姜黄多糖等。
使用禁忌
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右肋疼痛,胀满不食:姜黄(洗)、枳壳(去瓤,麸炒)、桂心(去粗皮,不见火)各15克,甘草(炙)6克。上为细末,每服6克。姜汤调服,热酒调服亦可,不拘时候。(《济生续方》推气散)
②治心痛:姜黄30克,桂(去粗皮)90克。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6克,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桂散)
③治臂背痛,非风非痰:姜黄、甘草,羌活各30克,白术60克。每服30克,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④治牙痛不可忍:姜黄、白芷、细辛等分。上为粗末。擦患处,须臾吐涎,以盐汤漱口。面赤肿者,去姜黄加川芎,其肿立消。(《景岳全书》姜黄散)
⑤治诸疮癣初生时痛痒:姜黄敷之。(《千金要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