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乌

白首乌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白首乌
拼音拼读
bái shǒu wū
药材别名
隔山消、白何首乌、隔山撬、白木香、白何乌
英文名称
radix cynanchi bungei
功效分类
补血药
药用部分
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Royle ex Wight的干燥块根。
动植物形态
蔓性半灌木。具乳汁。根肥厚,类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断面白色。茎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9厘米;叶片心形至卵状心形,长4~12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呈耳状内弯,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被微毛。聚伞花序伞房状,腋生;总花梗圆柱形,长10~15厘米,着花约30朵;花萼近5全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反折;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反折,白色,内具疏柔毛;副花冠浅杯状。裂片椭圆形,长于合蕊柱,在每裂片内面的中部有一个三角形的舌状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连成筒状,花药2室,附着于柱头周围,每室有黄色花粉块1个,长圆形,下垂;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柱头圆锥状,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基部较狭,中部圆柱形,上部渐尖,长约8厘米,直径约1厘米。种子卵状椭圆形至倒楔形。边缘具狭翅,先端有一束白亮的长绒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坡岩石缝中、灌丛中或路旁、墙边、河流及水沟边潮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山东、江苏有栽培。
采收加工
春初或秋季采挖块根,洗净泥土,除去残茎和须根,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鲜品随采随用。
药材性状
根长圆柱形、长纺锤形或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长7~15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浅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脱落处土黄色或浅黄棕色,具网状纹理。质坚硬,断面类白色,粉性,具鲜黄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后苦。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微苦。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6~15克,鲜品加倍;研末,每次1~3克;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主治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药理研究
白首乌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作用,调节免疫功能,影响心脏功能,降血脂;具有改善溶血性贫血及促进毛发生长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隔山消苷C₃N、隔山消苷C₁N、隔山消苷C₁G,隔山消苷K₁N、牛皮消苷A、牛皮消苷B、牛皮消苷C、萝藦胺、牛皮消素、萝藦苷元、12-O-桂皮酰基去酰萝藦苷元、戟叶牛皮消苷、白首乌二苯酮、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元素。
使用禁忌
内服不宜过量。
配伍药方
①治腰腿疼痛,关节不利:白首乌15克,牛膝6克,菟丝子9克,补骨脂6克,枸杞子9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②治阳痿:白首乌、淫羊藿、山药、党参各9~12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③治神经衰弱,阳痿,遗精:白首乌15克,酸枣仁9克,太子参9克,枸杞子12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④治胃痛,痢疾腹痛:白首乌、蒲公英各9克。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⑤治脚气水肿:白首乌、车前子各6克。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⑥治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积,腹泻:白首乌、糯米草、鸡屎藤各等分,研末备用。每次9克,加米粉18克,蒸熟食。(《四川中药志》1982年)
⑦治乳汁不足:牛皮消根(去皮)30克,母鸡1只(去内脏)。将药放入鸡腹内,炖熟,去药渣,汤肉同服,不放盐。(《湖北中草药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