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苦地胆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苦地胆
拼音拼读
kǔ dì dǎn
药材别名
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苦龙胆草、草鞋底、铁灯台
英文名称
bittersweet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分枝极多,粗糙,被白色紧贴粗毛。单叶生于茎枝上,椭圆形或矩圆形,边缘稍具钝锯齿。秋、冬季开花;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朵,密集成复头状花序,并围以2~3片叶状苞片,再排成伞房花序式;总苞圆筒形,总苞片椭圆形,被粗毛,小花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白色,先端4裂。瘦果纺锤形,有棱,冠毛为4~6条长而硬的刺毛。
产地分布
生于向阳山谷、村边、路旁、荒地等处低草丛中。分布于广东各地及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地。
采收加工
夏末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根茎短,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其下着生多数细根。基生叶多皱缩,展开后呈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黄绿或暗绿色,有腺点,边缘具钝锯齿;茎生叶互生,形小,两面均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茎圆柱形,常2歧分枝。茎顶头状花序聚伞状排列。全体有灰色毛。气芳香,味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微辛。归肺经、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煎服;鲜品用量50~10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用治感冒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外治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药理研究
具有抗菌、抗炎及抗肿瘤作用。
化学成分
主含羽扇豆醇、豆甾醇、地胆草内酯、表无羁萜醇、蛇麻脂醇、豆固醇、乙酸蛇麻脂醇酯、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去氧地胆草内酯等成分。
使用禁忌
体虚者忌之,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120~180克煮猪肉食,连服4~5天。(《岭南草药志》)
②治糖尿病:地胆头10株(连根叶),生姜15克。水煎代茶饮。(《岭南草药志》)
③治痢疾:地胆头60克。水服。(《贵州草药》)
④治百日咳:地胆头、天胡荽、马蹄金各9克,三叶青3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疟疾:地胆草全草15克,火烧花树皮30克。水煎服。(《中国民族药志》)
⑥治月经不调,闭经:地胆草全草50克,红糖50克。水煎服。(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⑦治疖肿,乳痛:地胆头全草适量。捣烂,加米醋调匀。敷患处。(《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眼结膜炎:地胆草、小叶榕树叶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