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苦参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苦参
拼音拼读
kǔ shēn
药材别名
苦骨、川参、牛参、地骨、野槐根
英文名称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动植物形态
亚灌木。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小叶5~21枚,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花冠蝶形,雄蕊10枚,花丝离生,仅基部愈合,雌蕊1枚,子房上位。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间有缢缩,近球形。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土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药材性状
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 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2~5亳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治疗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药理研究
煎剂及其中所含苦参碱给家兔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水浸液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有抗滴虫作用;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同时发生痉挛,终则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兴奋,继则麻痹,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发生痉挛,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痉挛的发作可能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克/千克。有正性肌力作用,剂量过大则心脏出现自发性收缩及兴奋性降低;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增加灌流量;可拮抗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可平喘、抗过敏;抑制免疫系统;升高白细胞;抗肿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小鼠小肠的推进功能,保护胃黏膜损伤等。有毒。
化学成分
主要含多种生物碱,右旋苦参碱、左旋臭豆碱、苦参碱、槐定碱、苦参素、苦参查耳酮醇、木犀草素- 7-葡萄糖苷、1,8-桉叶素、伞形花内酯、右旋槐花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本品苦寒败胃损肾,脾胃虚寒、肾虚无热者禁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配伍药方
①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齿缝出血:苦参30克,枯矾3克。为末,日三揩之。(《普济方》)
③治大小便不利:苦参、滑石、贝齿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为散。每服饮下一匕,或煮葵根汁服之,弥佳。(《外台》)
④治赤白带下:苦参60克,牡蛎45克。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善堂经验方》)
⑤治疥疮:苦参、蛇床子、白矾、荆芥穗各等分。上四味煎汤,放温洗。(《济生方》苦参汤)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