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

硫黄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硫黄
拼音拼读
liú huáng
药材别名
石硫黄、天生黄、黄硇砂、昆仑黄、将军、硫黄花、硫黄粉
英文名称
sulfur grundum
功效分类
补阳药
杀虫止痒药
药用部分
硫族自然硫Sulfur或含硫矿物加工制得。
动植物形态
硫黄主要存在于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在自由状态下,硫黄以结晶形态存在,这种结晶形态是淡黄色,并且是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有的硫黄可能带有浅绿色或浅棕黄色。其表面通常不平坦,有麻纹及细砂孔,并且具有光泽,呈现出半透明状。此外,硫黄的质地较轻,脆而易碎。当硫黄被加热至熔点(119℃)以上时,它会变成液态硫黄,即无定形硫,这种形态的硫黄表现为淡黄色或绿色的液体。
产地分布
主产于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取呈泥块状的硫黄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打成碎块。
药材性状
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黄色或略呈绿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纹及细砂孔。有光泽。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呈粗针状结晶形。有特异臭气,味淡。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
性味归经
性温,味酸,有毒。归肾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解毒、杀虫、疗疮、助阳通便。外用属杀虫止痒药,内服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内服1.5~3克,炮制后人丸、散。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治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药理研究
硫黄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对皮肤真菌和霉菌有杀灭作用,内服可因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而导致泻下,对二氧化硫刺激大鼠造成的实验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镇咳消炎作用,对氯丙嗪及硫贲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有明显增强作用。
化学成分
硫黄主含硫。常含钛、硒元素。
使用禁忌
硫黄大热有毒,内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孕妇慎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配伍药方
①治带下:硫黄15克,为末,乌梅肉9克。捣丸如黄豆大。每五丸,空心酒下。(《种杏仙方》)
②治咳逆服药无效:硫黄、乳香各等分。为末,用酒煎,急令患人嗅之。(《奇效良方》)
③治卒得疥疮:麻油摩硫黄涂之。(《肘后方》)
④治小儿口疮,不能吮乳:生硫黄为末,新汲水调贴手心脚心,效即洗去。(《普济方》硫黄散)
⑤治一切无名肿毒恶疮:舶上硫黄、轻粉、白矾各等分。上为细末,酥油调。临卧涂,三次用。(《普济方》)
⑥治紫白癜风:用生硫黄末,以生姜蘸擦之,随手去。(《百一选方》)⑦治疣目及痣:硫黄30克(细研),以醋调涂疣目上,六七度即瘥。(《圣惠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