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大腹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大腹皮
拼音拼读
dà fù pí
药材别名
大腹毛、槟榔皮、槟榔壳、茯毛、槟榔衣、大腹绒
英文名称
the shell of areca nut
功效分类
利水消肿药
药用部分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L.的干燥果皮。
动植物形态
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茎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60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有不规则分裂,基部较狭,两面光滑。肉穗花序生于最下一叶的叶鞘束下,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雄蕊6,花丝短,花药基着,箭形,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分枝的下部,花被6,排列成2轮,三角状阔卵形,长12~15毫米,具退化雄蕊6,花柱3,柱头小。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熟形橙黄色。花期3~4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产地分布
生于热带地区。栽培于海南、台湾、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药材性状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厘米,宽2~3. 5厘米,厚0.2~0.5厘米。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
功效作用
行气宽中,行水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药理研究
大腹皮煎剂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减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能促进胃肠运动。
化学成分
含少量槟榔碱及儿茶素。
使用禁忌
气虚体弱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上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中藏经》五皮散)
②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30克(锉),槟榔30克,木香15克,木通60克(锉),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60克(锉),牵牛60克(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一中盏,入生姜0.15克,葱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圣惠方》)
③治心中寒发痛甚:大腹皮15克(锉),吴茱萸(汤浸一宿,焙干炒)3克,高良姜、芍药各30克。上为散,每服6克,温酒调下,不饮酒,生姜汤亦得。(《普济方》大腹皮散)
④治妊娠八九月,胎形肥硕,小便短少,小腹胀,身重恶寒,起则晕眩欲倒,胎气逼塞,膀胱之气不行:赤茯苓9克,大腹皮、枳壳(麸炒)、甘草(炙)各3克。上为末,每服3克,浓煎葱白汤下。(《济阴纲目》大腹皮散)
⑤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直指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