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

樟木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樟木
拼音拼读
zhāng mù
药材别名
樟材、香樟木、吹风散
英文名称
camphorwood
功效分类
温里药
药用部分
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干燥木材。
动植物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厘米,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花两性,长约3毫米,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毫米;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先端平截,直径达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
采收加工
种植5~6年成材后,通常于冬季砍收树干,锯断,劈成小块,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形状不规则的段或小块。外表红棕色至暗棕色,纹理顺直。横断面可见年轮。质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辛有清凉感。以块大、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经、肝经。
功效作用
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10~20克;或研末,3~6克。外用:适量,煎水洗。主治风寒感冒,胃寒胀痛,寒湿吐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伤痛,疥癣风痒。
药理研究
抑菌试验证明,叶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皮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具有防虫防蛀作用;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产生显著的平喘作用,同时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d-樟脑、桉油精、黄樟油醚,尚含樟脑醇、樟脑酮等成分。
使用禁忌
孕妇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胃寒胀痛:樟木15克,煎水两碗服。(《香港中草药》)
②治脚气,痰雍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樟木30克(涂生姜汁炙令黄),捣筛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3克。(《普济方》樟木散)
③治痛风,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担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一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医学正传》)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