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

苍耳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苍耳子
拼音拼读
cāng ěr zǐ
药材别名
苍子、胡苍子、牛虱子、苍郎种、苍耳实、苍棵子、老苍子
英文名称
cocklebur fruit
功效分类
辛温解表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带总苞的胞果。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糙,被短毛。单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宽三角形,先端锐尖,基部心脏形,边缘有缺刻及不规则粗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粗糙或被短白毛,基部有显著的脉3条。头状花序近于无柄,聚生,单性同株;雄花序球形,总苞片小,1列;花托圆柱形,有鳞片;小花管状,顶端5齿裂,雄蕊5枚,花药近于分离,有内折的附片;雌花序卵形,总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内列苞片大,结成一个卵形、2室的硬体,外面有倒刺毛,顶有2圆锥状的尖端,小花2朵,无花冠,子房在总苞内,每室有一个,花柱线形,突出在总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藏在有刺的总苞内,无冠毛。花期5~6月,果期6~8月。
产地分布
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8~9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去刺,筛净。
药材性状
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1.7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黄绿色、棕绿色或暗棕色,着生多数长约2毫米的钩刺。一端有两根较粗大的尖刺,分离或相连,外皮(总苞)坚韧,内分2室,各藏1个小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果皮灰黑色,纸质;一端具1刺状突起的柱基;种子浅灰色,种皮膜质,内有2片子叶,胚根位于尖端。气微弱,味微苦、油样。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色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归肺经。
功效作用
散风湿、通鼻窍、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药理研究表明,苍耳子煎剂有镇咳、降血糖、降压、抗菌、消炎以及抗凝血酶作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酸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内服,煎汤,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药理研究
抗微生物;降血糖;心率减慢,减弱心收缩力,扩张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抗凝血酶的作用,减少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及可恢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至正常水平;抗炎镇痛;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小剂量加强呼吸运动,大剂量抑制呼吸运动;抗氧化;抗癌;兴奋肠道等作用。毒性:可使肝脏退行性变性或坏死,肺、脑可充血水肿,中毒后可致强烈性惊厥。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9.2%,主要成分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蜡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及β-谷甾醇、卵磷脂、脑磷脂。此外,还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以及糖类、有机酸等。
使用禁忌
虚性头痛、痹痛禁服。有毒,剂量过大可致中毒,轻者表现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继则出现头昏头痛,嗜睡或烦躁不安,心率增快或减慢,低热出汗,两颊潮红而口鼻周围苍黄或出现轻度黄疸,肝肿大。严重时可发生昏迷抽搐,休克,尿闭,胃肠道大量出血或出现肺水肿以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配伍药方
①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仁90克,天麻、白菊花各9克。或丸或散,随病酌用。(《本草汇言》引杨氏方)
②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辛夷仁15克,苍耳子7.5克,香白芷30克,薄荷叶1.5克。上并晒干,为细末。每服6克,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济生方》苍耳散)
③治阴囊湿疹:苍耳子、蛇床子、甘草各10克。加水煎成1000毫米,外洗阴囊,每日数次。(《中药制剂汇编》)
④治目暗、耳鸣:苍耳子0.15克。捣烂,以水二升,绞滤取汁,和粳米15克煮粥食之,或作散煎服。(《圣惠方》苍耳子粥)
⑤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苍耳子灰、葶苈子末等分。每服6克,水下,每日二服。(《千金要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