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鹅不食草
拼音拼读
é bù shí cǎo
药材别名
石胡荽、地胡椒、三芽戟、鸡肠草、野园荽、通天窍
英文名称
Small Centipeda Herb
功效分类
辛温解表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A.Braun et Aschers.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匍匐状草本,微臭,揉碎有辛辣味。茎细,基部分枝很多,枝匍匐,着地生根,无毛或略有细柔毛。叶互生;叶片小,倒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齿,无柄。头状花序小,扁球形,无柄,单生叶腋;花黄色,外围为雌花,有极细的花管,中央为两性花,花管具4裂片;雄蕊4,花药基部钝圆;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四棱形,棱上有毛。花期4~9月,果期5~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稻田、阴湿山地及路旁或湿润草地。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开花时采集,鲜用或晒干用。
药材性状
扭集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质脆,断面黄白色。叶小,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闻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肺经、肝经。
功效作用
通鼻窍、止咳。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鲜品加倍,捣汁服可用至60克;外用适量。用治外感风寒之鼻塞、流涕、头痛之症;鼻塞不通;寒痰咳喘、顿咳;头风痛、牙痛、外伤疼痛、风湿痹痛、疮痈肿痛、痧症及泻痢腹痛等多种痛症及癣疮瘙痒。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可引起腹痛、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饭后1小时服药,可减轻其不良反应。
药理研究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突变及抗肿瘤等作用;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及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甾醇类成分,如蒲公英醇、蒲公英甾醇及三萜皂苷类成分。
使用禁忌
气虚胃弱者忌用,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伤风头痛、鼻塞:鹅不食草(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2次。(《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鹅不食草、辛夷花各3克。研末吹入鼻孔,每日2次;或加凡士林20克,做成膏状涂鼻。(《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阿米巴痢疾:鹅不食草、乌韭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血多者加仙鹤草15克。(《江西草药》)
④治膀胱结石:鹅不食草60克。洗净捣汁,加白糖少许,1次服完。(《贵阳民间草药》)
⑤治痔疮:鹅不食草50克,无花果叶15~18克。煎水,先熏过再洗。(《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黄疸型肝炎:鹅不食草9克,茵陈24克。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⑦治支气管哮喘:鹅不食草、瓜蒌、莱菔子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