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柴胡

银柴胡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银柴胡
拼音拼读
yín chái hú
药材别名
银胡、银夏柴胡、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
英文名称
radices stellariae dichotomae
功效分类
清虚热药
药用部分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株高20~40厘米,密被腺毛或柔毛。主根圆柱形,粗1~3厘米。茎直立,细长,节略膨大,节间长1~2厘米,由基部明显多次二歧分枝,密被短柔毛。叶对生,无柄,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3厘米,宽1.5~4厘米,全缘。花单生于叶腋,直径约3毫米,花梗长约2厘米,萼片5,长约4毫米,绿色,边缘白膜质,花瓣5,白色,全缘,顶端2裂,雄蕊10,排成2列,花丝基部连合,黄色,子房上位,花柱3。蒴果近球形,成熟时顶端6齿裂,种子常1~2,椭圆形,黑褐色。花期6~7月。
产地分布
生于干燥草原及山坡悬崖石缝中。分布于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厘米,直径0.5~2.5厘米。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厘米。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几无砂眼。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归肝经、胃经。
功效作用
清虚热,除疳热。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药理研究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银柴胡中的柴胡素和黄芩素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肝炎、胃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菌作用:银柴胡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一些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氧化作用:银柴胡中的栀子苷等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有助于维护细胞健康。
利胆作用:银柴胡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消化和排毒。
抗肝纤维化作用:银柴胡中的柴胡素等成分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可以减轻肝脏纤维组织的增生,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化学成分
银柴胡根中含有菠菜甾醇,7-豆甾烯醇,银柴胡环肽Ⅰ,豆甾醇,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α-菠菜固醇、β-谷固醇、3,4-二甲氧基肉桂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骨蒸劳热:银柴胡4.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1.5克。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
②治男妇虚劳发热,或咳或不咳:银柴胡、沙参各等分,每服6克,水煎服。(《本草汇言》)
③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瘦,皮肤甲错,消瘦而不润者:银柴胡6克,鳖甲9克。水煎服。(《温病指归》银甲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