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升麻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升麻
拼音拼读
shēng má
药材别名
绿升麻、西升麻、空升麻、周升麻、鸡升麻、鬼脸升麻
英文名称
Cimicifugae Rhizoma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uga heracLei,oliaKom.、兴安升麻Cimici uga dahurica(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L.的根茎。(本文以升麻为准,右图亦为升麻)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坚实,表面黑色,有多数内陷的圆洞状老茎残迹。茎直立,中空。下部茎生叶片三角形,2~3回3出羽状全裂;顶生小叶菱形,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比顶生小叶略小。圆锥花序,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灰色或锈色的腺毛及短毛;花两性;萼片5,倒卵状圆形,白色或绿白色,退化雄蕊位于萼片内面,宽椭圆形,顶端微凹或2浅裂,能育雄蕊多数;心皮2~5,密被灰色毛。瞢樊果长圆形,被贴伏的柔毛,基部渐狭成长2~3毫米的柄,顶端有短喙;种子3~8粒,椭圆形,全体生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分布于河南、山西、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药材性状
不规则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状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辛,微甘。归肺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等。
药理研究
升麻常见的有4个品种,有效成分有一定差异,临床应用大体相同,除用来发表升阳外,配葛根等对麻疹等病毒之毒血症有较好的疗效。有解热,降温,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功能;护肝,解痉等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升麻碱、水杨酸、树脂、咖啡酸、异阿魏酸、阿魏酸、马栗树皮素、咖啡酸、25-O-乙酰基-升麻醇、升麻精、北升麻宁、类叶升麻苷A、升麻苷C、芥子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禁服。服用过量可产生头晕、震颤、四肢拘挛等证。
配伍药方
①治口疮:升麻、黄柏、大青。上三味,切,以水煮含之。冷吐,差止。(《外台》引《集验方》)
②治齿风宣露:升麻、白附子(炮裂)各3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生地黄汁调,贴在齿根,立效。(《圣惠方》川升麻散)
③治咽喉卒肿痛,咽唾不得,消热下气:生夜干汁六合,当归30克,升麻30克,甘草0.9克。凡四物下筛,以夜干汁丸之,绵裹如弹丸,含稍咽其汁。日三夜。(《医心方》引僧深升麻含丸)
④治小儿尿血:升麻1.5克,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尽。(《纲目》引《姚和众小儿方》)
⑤治卒肿毒起,急痛:升麻磨醋频涂之。(《肘后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