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淡豆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淡豆豉
拼音拼读
dàn dòu chǐ
药材别名
香豉、淡豉、大豆豉
英文名称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部蔓性,密生黄色长硬毛。3出复叶;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托叶小,披针形;小叶3片,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通常两侧的小叶为斜卵形,先端钝或急尖,中脉常伸出成棘尖,基部圆形、阔楔形或近于截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均被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阔,腋生,有2~10朵花;花白色或紫色;花萼绿色,钟状,先端5齿裂,被黄色长硬毛;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形,微凹,翼瓣篦形,有细爪,龙骨瓣略呈长方形,基部有爪;雄蕊10枚,2体;子房线状椭圆形,被黄色长硬毛,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花柱短,柱头头状。荚果长方披针形,褐色,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或近于球形,种皮黄色、绿色或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产地分布
全国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种仁。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100克,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人净大豆1000克中,待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药材性状
椭圆形,略扁,长0.6~1厘米,直径0.5~0.7厘米。表面黑色,皱缩不平,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于感冒、寒热头痛及烦躁胸闷、虚烦不眠。用量6~12克。
药理研究
淡豆豉具有抗凝血酶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胃气虚弱而又易作恶心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伤寒汗出不解,己三四日,胸中闷: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煎取一升半。分服当吐。(《梅师集验方》)
②治疟疾腹胀,寒热,遍身痛:淡豆豉五合,槟榔15克。水二碗,煎一碗,得吐即愈。(《肘后方》)
③治血痢不止:淡豆豉60克,大蒜肉(煨熟)45克。共捣成膏,丸梧桐子大。每早服百丸,白汤下。(《博济方》)
④治痔漏:豆豉(炒)、槐子(炒)等分。为末。每服30克,水煎空心服。(《卫生易简方》)
⑤治痰饮头痛寒热,呕逆,如伤寒:淡豆豉三合,制半夏15克,茯苓9克,生姜十片。水煎服。(《方脉正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