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

桑螵蛸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桑螵蛸
拼音拼读
sāng piāo xiāo
药材别名
螳螂子、刀螂子、螳螂蛋、桑蛸、螵蛸、猴儿包
英文名称
Mantis Egg-case
功效分类
固精缩尿止带药
药用部分
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maculate (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卵鞘。分别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
动植物形态
大刀螂:体长7.5~9厘米,黄褐色或绿色。头部三角形,颜面较狭。前翅革质,前缘绿色,翅薄,透明。后翅比前翅稍长,靠近前缘及基部有棕褐色斑。雌性腹部特膨大。足3对,细长,前足粗大,镰刀状,基部外缘有短棘17个左右,腿节下外缘有短棘4个,以第2个为最大。小刀螂:全身散布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前翅黄色至黄褐色,散布不规则的赤褐色至黑褐色斑。后翅暗褐色至黑褐色。前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央各有一漆黑斑纹。巨斧螳螂:全体绿色。前翅纹部偏后左右各有1椭圆形的白斑。后翅透明。
产地分布
栖于草丛及树枝上,捕食各种小虫,秋季产卵于草茎或树枝间。大螂和小刀螂分布于全国各地;巨斧螳螂分布于华北、华中地区。
采收加工
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后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或烘干。
药材性状
由多数膜状薄层重叠而成。上面中央有带状隆起,腹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断面外层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小室,内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气微腥,味淡或微咸。团螵蛸:短半圆柱形,表面浅黄褐色,带状隆起不明显,质软韧。长螵蛸:长条形,表面灰黄色,带状隆起明显,两侧各有1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质硬脆。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灰褐色,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上翘,质硬韧。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咸。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益肾固精,缩尿,止浊。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临床应用
用量5~9克,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药理研究
桑螵蛸能够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及游泳时间,降低高脂大鼠肝中LPO,增加小鼠胸腺、 脾脏、 睾丸指数和阳虚小鼠的体温,这些作用可能与其补肾、固精之功效有关,此项研 究为桑螵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其抗利尿作用为临床治疗遗尿、小便频数提 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成分
桑螵蛸主要含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若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或膀胱有湿热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6克。空心用盐汤送下。(《纲目》引《外台》)
②治精泄不禁:桑螵蛸90克(焙干),龙骨60克,白茯苓30克。上为末,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煎茯苓、盐汤送下。食前服。(《普济方》锁阳丹)
③治虚劳梦泄:桑螵蛸(微炒)30克,韭子(微炒)60克。为末。每服6克,空心温酒调下。(《古今医统》桑螵蛸散)
④治妊娠小便数不禁:桑螵蛸12枚。捣为散。分作两服,米饮下。(《产书方》)
⑤治产后小便不禁:a.桑螵蛸(炒)15克,龙骨30克。上为细末。食前,粥饮调下6克。(《妇人良方》)b.桑螵蛸(蒸,焙)12克,龙骨(煅)、牡蛎(煅)各18克。为末。水调9克服。(《鲜溪单方选》)
⑥治妇人虚冷,小便频数:桑螵蛸(炒)30枚,鹿茸、牡蛎粉、甘草各60克,黄芪15克。上为末。食前,姜汤调3克服。(《妇人良方》桑螵蛸散)
⑦补心气,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30克。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6克。(《本草衍义》桑螵蛸散)
⑧治小便不通:桑螵蛸30枚,黄芩30克。上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顿服之。(《医心方》引《小品方》云解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