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白鲜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白鲜皮
拼音拼读
bái xiān pí
药材别名
鲜皮、北鲜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英文名称
the root bark of shaggy-fruited dittany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根皮。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株具特异气味。根数条丛生,长圆柱形,具较强烈的羊膻样气味,外皮灰白色或近灰黄色,内面白色,木心坚硬,新鲜时易与皮部分离。茎直立,下部呈灌木状,外皮略带革质,常被白色细柔毛和腺体。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片,小叶片卵形至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带楔状或左右稍不对称,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沿脉有细柔毛,叶柄及叶轴两侧有狭翼,狭翼密布明亮的油点。总状花序顶生,花轴、花梗、苞片及萼片均密被细柔毛和腺体,花瓣5。蒴果。
产地分布
生于山阳坡疏林或灌木丛中,以及开阔的多石山坡、平原草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以春季采挖者为佳。将根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及外面粗皮,纵向割开,抽去木心,晒干。
药材性状
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厚0.2~0.5厘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纵皱纹和侧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性小点,内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有细纵纹,有时具小圆形侧根穿孑L。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乳白色,略呈层片状,迎光可见闪亮的小结晶状物。有羊膻样气,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内服煎汤,治疗湿热疮毒、黄水疮、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痹、黄疸尿赤等症。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药理研究
对多种致病真菌具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收缩血管;对子宫及肠平滑肌有强力的收缩作用;抑制免疫功能,尚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液对温刺发热之兔有解热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而不导致脾脏萎缩;本品多糖还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白鲜碱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崖椒碱能抗心律失常;此外本品能缩短凝血时间,松弛血管,梣酮对大鼠有抗生育、抗受精作用,白鲜碱有体外抗癌活性。胡卢巴碱大鼠灌服LD50为5克/千克。
化学成分
含白鲜碱、茵芋碱、梣酮、黄柏酮、补骨脂素、花椒毒素、槲皮素、异槲皮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虚寒证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皮肤湿疹、皮肤瘙痒:白鲜皮、苦参各90克,为水丸。每服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并可单用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每日1~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鹅掌风:用白鲜皮入口嚼烂,手搓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③治急性肝炎:白鲜皮9克,茵陈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④治产后风虚:白鲜皮、独活各90克。为粗末,酒、水各二盏,煎取二盏。分三服。或单用白鲜皮亦妙。(《卫生易简方》)
⑤治外伤出血:白鲜皮研细末,外敷。(《宁夏中草药手册》)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