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

雷丸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雷丸
拼音拼读
léi wán
药材别名
竹苓、雷实、竹铃芝、木连子、白雷丸
英文名称
stone-like omphalia
功效分类
驱虫药
药用部分
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菌核。
动植物形态
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至球形或近卵形,直径0.8~2.5厘米,稀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细密纹理或细皱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质地坚硬,断面蜡白色,半透明,具白色纹理,略带粘性。越冬后,由菌核发生子实体,子实体寿命很短,一般不易见到。
产地分布
多生于竹林中,竹根附近。分布于甘肃、江苏、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类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1~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粘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性味归经
性寒,味微苦。归大肠经、胃经。
功效作用
杀虫消积。属驱虫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21克,不宜人煎剂,一般研粉服。一次5~7克,饭后用温开水调服,一日3次,连服3天。用治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药理研究
浸出液在体外实验中有驱绦虫作用,乙醇提取液对蛔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煎剂有抗阴道滴虫的作用;雷丸素无论肌肉注射,还是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抑制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及抗癌作用。
化学成分
含蛋白酶雷丸素。
使用禁忌
雷丸对热不稳定,只宜研粉服,不可煎服。无虫积者禁服,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稀粥调1.5克服之。(《经验前方》)
②治三虫:雷丸(炮)30克,川芎30克。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3克,空腹煎粟米饮调下,日午、近晚各一服。(《圣济总录》雷丸散)
③消疳杀虫: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3克。温米饮调下,乳食前。(《杨氏家藏方》雷丸散)
④治蛔虫、蛲虫病:雷丸、苍术各等分,温火焙干后,研末。用麻油煎鸡蛋一个,取以上药粉3~6克放入鸡蛋中心,食用。成人每次吃2~3个,小儿每次吃1~2个,连续食用3天。(《中国药用真菌》)
⑤治绦虫病:雷丸15克,二丑6克,槟榔63克。先将后二味水煎2次兑匀,然后加入雷丸粉末,早晨1次服下,小儿酌减。(《中国药用真菌》)
⑥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雷丸0.9克,牡蛎0.9克,黄芩0.9克,细辛0.9克,蛇床子30克。上药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讫避风,以粉扑之。(《圣惠方》雷丸浴汤)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