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赤小豆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赤小豆
拼音拼读
chì xiǎo dòu
药材别名
赤豆、红小豆、朱小豆、小豆、红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英文名称
ricebean
功效分类
利水消肿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的成熟种子。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或上部缠绕状。嫩时被倒生细毛,老时无毛。3出复叶;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纸质,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圆形至宽卵圆形,有时稍呈菱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三角形、近圆形或近截形,有时侧生小叶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仅叶脉上有疏毛,基出脉3条。总状花序腋生,有花数朵至多数;小苞片2,具毛;花萼淡绿色,短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圆肾形,先端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先端延长成喙状,螺旋状卷曲;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狭果细瘦,线状扁柱形,通常弯曲镰形,先端具喙。种子长椭圆形,狭窄,暗红色,少有褐色、黑色或草黄色,种脐凹陷。花期5~8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栽培,也有野生。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我国南部各省普遍栽种。
采收加工
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药材性状
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乳白色。无臭,味微甘。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平。归心经、小肠经。
功效作用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中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赤小豆主治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药理研究
抑制胰蛋白酶。20%赤小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的功效与作用,还具有增强细胞免疫、避孕等作用。
化学成分
赤小豆含有糖类、三萜皂苷。还含3-呋喃甲醇-p-D-吡喃葡萄糖苷、赤豆皂苷Ⅰ-Ⅵ、原矢车菊素Bi、原矢车菊素B3、D-儿茶精、D-表儿茶精、烟酸、核黄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津伤者慎服,过剂可渗利伤津。
配伍药方
1.治疽初作:赤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2.治痄腮及痈疽发背,疮疖:赤小豆为细末,以新汲水调敷疮上及四边,赤肿处干则再敷之。(《证治准绳》)
3.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尤妙。(《纲目》)
4.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要方》)
5.治乳汁不下:煮赤小豆,取汁饮即下。(《王岳产书》)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