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母丁香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母丁香
拼音拼读
mǔ dīng xiāng
药材别名
鸡舌香、雌丁香、亭炅独生
英文名称
fructus caryophylli
功效分类
温里药
药用部分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μllata Thunb.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两侧常有下延叶基,叶片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窄常下延至柄,全缘。花芳香、浓烈,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合生,呈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具4裂片,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长方椭圆形,长1~1.5厘米,直径5~8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气。种子长方形,种子与果皮分离。
产地分布
原产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岛。我国广东、海南有栽培。
采收加工
果将熟时采摘,哂干。
药材性状
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褐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四个宿存萼片向内弯曲成钩状;基部有果梗痕;果皮与种仁可剥离,种仁由两片子叶合抱雨成,棕色或暗棕色,显油性,中央具一明显的纵沟;内有胚,呈细杆状。质较硬,难折断。气香,味麻辣。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肺经、肾经。
功效作用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用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药理研究
促进胃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止泻,利胆;镇痛,抗缺氧、抗凝血、抗突变、抑菌杀虫等。
化学成分
母丁香挥发油提取并鉴定出丁子香酚、α-杜松烯、古巴烯、β-杜松烯、α-石竹烯、β-石竹烯、别香树烯、雪松烯、δ-杜松烯、芥子酸、长松香芹醇、胡椒碱等三十九种化合物。
使用禁忌
不宜与郁金同用,热证及阴虚内热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暴心气痛:母丁香末,酒服3克。(《肘后方》)
②治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椎碎)三粒,陈橘皮(全者,汤浸去白,焙)一枚。上二味,用水一盏,煎取半盏,去滓热呷。(《圣济总录》)
③治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汤服之。(《卫生易简方》)
④治龋齿:母丁香煮汁含之。(《外台》引《姚僧坦集验方》)
⑤治唇舌忽生疮:烧母丁香末,绵裹敷之,取瘥。(《外台》)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