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黄

寄生黄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寄生黄
拼音拼读
jì shēng huáng
药材别名
鹿仙草、见根生、地杨梅、土里开花、鹿心草、红菌、牛奶菌、鸡心七、文王一支笔、接木怀胎、观音莲、黄药子、借母怀胎、九子不离母、葛菌
英文名称
Parasitic yellow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为蛇菰科蛇菰属植物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a Hook. f.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寄生草本,高5~15厘米。根茎肥厚,近球形,不分枝或偶分枝,直径2.5~5.5厘米,黄褐色,很少呈红棕色,表面密集颗粒状小疣瘤和浅黄色或黄白色星芒状皮孔,先端裂鞘2~4裂,长1~2厘米。花茎长3~10厘米,大部呈红色;鳞状苞片2~5枚,轮生,基部联合呈鞘筒状,先端离生呈撕裂状,常包着花茎至中部口花雌雄异株(序);花序均呈卵球形,长1.4~2.4厘米,直径1.2~2厘米;雄花较大,花被裂片卵形或短三角形,展开,聚药雄蕊无柄,呈扁盘状,花药横裂,具短梗;雌花子房卵圆形,具细长的花柱和子房柄,附属体倒圆锥形,先端截形或稍圆形。花期7~8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2300~3600米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多寄生在杜鹃花根上。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西藏、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9~10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密被颗粒状小疣瘤和浅黄色或黄白色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灰白色。花茎呈灰红色,鳞状苞片多脱落,花序呈扁球形,花被裂片多碎裂。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涩。归肺经、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行气健胃,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补肾涩精。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9~15克;或炖肉、浸酒。外用:捣烂敷;或研末撒敷。主治肺热咳嗽,脘腹疼痛,黄疸,痔疮肿痛,跌打损伤,咯血,月经不调,崩漏,外伤出血,头昏,遗精。
药理研究
镇痛、抗炎作用:寄生黄(筒鞘蛇菰)甲醇提取物灌胃提高小鼠热刺激的痛阈水平,对小鼠二甲苯致炎性耳郭水肿、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寄生黄含有15种酚酸,其中包括5种新化合物(1-3,8,9)。这些化合物在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在DPPH清除测定中显示出抗氧化活性。新化合物8还能适度抑制GlmU的乙酰转移活性。
使用禁忌
非实热者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老人头昏:葛菌18克,天麻30克。共研粉,每日早晨用3克加白糖蒸鸡蛋吃。(《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②治痔疮:寄生黄9克,炖猪大肠1节吃。(《贵州草药》)
③治酒疾,酒醉:葛菌、枳棋子各12克。水煎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④治胃气痛,痛经:鸡心七、枳壳各9克,乌药、荜澄茄、川芎、厚朴各6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天,日服2次,每次10~40毫升。(《湖北中草药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