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明子

决明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决明子
拼音拼读
jué míng zǐ
药材别名
假绿豆、细叶猪屎豆、马蹄决明、还瞳子、夜拉子
英文名称
semen cassiae
功效分类
清热泻火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L.的成熟种子。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半灌木状草本。上部分枝多。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3对,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形,基部楔形,稍偏斜,下面及边缘有柔毛,最下一对小叶间有一条形腺体,或下面两对小叶间各有一腺体。花成对腋生,最上部的聚生;总花梗极短;萼片5,倒卵形;花冠黄色,花瓣5,倒卵形,基部有爪;雄蕊10,发育雄蕊7,3个较大的花药顶端急狭呈瓶颈状;子房细长,花柱弯曲。荚果细长,近四棱形;种子多数,棱柱形或菱形略扁,淡褐色,光亮,两侧各有1条线形斜凹纹。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村边、路旁、山坡等地。分布于江苏、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秋末果实成熟、荚果变黄褐色时采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即可。
药材性状
四棱状短圆柱形,一端钝圆,另一端倾斜并有尖头,长4~6毫米,宽2~3毫米。表面棕绿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背腹面各有一条凸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一条从脐点向合点斜向的浅棕色线形凹纹。质坚硬。横切面种皮薄;胚乳灰白色,半透明。胚黄色,两子叶重叠并呈S状折曲。完整种子无豆腥气,破碎后有微弱豆腥气;味微苦,稍带黏性。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甘。归肝经、肾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虚热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15克,煎汤内服,大量可用至30克;或研末;或泡茶饮。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虚火上攻或肝经风热等所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以及夜盲症;热结便秘、肠燥便秘;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
药理研究
具有抗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无影响,可增强巨噬细胞吞服噬功能;保肝;泻下;促进胃液分泌;抑制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的作用。毒性:致癌及有生殖毒性。其水浸液有降压、利尿作用,并有缓泻、收缩子宫作用;其醇浸出液对葡萄球菌及白喉、巨大芽孢、伤寒、副伤寒、乙型副伤寒、大肠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降血脂的作用。
化学成分
含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为橙黄决明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蒽酮、大黄素-6-葡糖苷、决明素、黄决明素、钝叶素、钝新素、决明蒽酮、决明子苷等多种成分。可用HPLC法测定其大黄酚或决明子苷A的含量。
使用禁忌
脾虚便溏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急性结膜炎:决明子、菊花、蝉蜕、青葙子各15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急性角膜炎:决明子15克,菊花9克,谷精草9克,荆芥9克,黄连6克,木通12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③治夜盲症:决明子、枸杞子各9克,猪肝适量。水煎,食肝服汤。(《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雀目:决明子60克,地肤子3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后,以清粥饮调下3g。(《圣惠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