楤木

楤木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楤木
拼音拼读
sǒng mù
药材别名
鸟不宿、刺老包、楤木白皮、鹊不宿、鹊水踏、刺龙苞、黑龙皮、雀不站、百鸟不栖、千枚针
英文名称
Chinese aralis
功效分类
祛风湿强筋骨药
药用部分
五加科植物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的根、根皮及树皮。
动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8米。茎枝疏生皮刺,幼枝被黄棕色茸毛;叶为2回或3回单数羽状复叶,有小叶5~11,基部另有小叶1对,小叶卵形、宽卵形或长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疏生粗伏毛,下面有黄色或灰色短柔毛,沿脉尤密;伞形花序集成顶生大圆锥花序,被黄棕色或灰棕色短柔毛;果圆球形,有5棱,熟时黑色。
产地分布
多野生于较阴的低山坡、林下、山谷沟边、林缘、郊野路边或旷地灌丛中。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各地。
采收加工
栽种2~3年的植株,秋冬即可挖根,树皮亦可同时采集。野生的楤木,全年可采。将挖取的根部洗净,剥取根皮及树皮,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楤木根皮筒状或片状。栓皮薄,灰褐色粗糙呈多片状翘裂,有时有横向皮孔,栓皮易剥脱,剥脱后皮呈淡黄白色,内面白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气微,味苦。树皮剥落状,粗糙不平,有纵皱纹及横纹,并散生坚硬的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内面黄白色而光滑。断面呈纤维性。气微香,嚼之带黏液性。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平。归脾经、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祛风湿、利小便、散瘀血、消肿毒。属祛风湿药下属中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患处。用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腹水、胃病、骨髓炎、急性或慢性肝炎等。
药理研究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楤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醋酸及角叉菜所致的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的功效与作用。
化学成分
楤木含三萜类皂苷,有楤木皂苷A、楤木皂苷B等;另含原儿茶酸、鞣质、胆碱及挥发油等。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类似人参样作用,国外早已作为人参的代用品,并制成各种保健品问世。
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1.治大漆皮炎:偬木茎切碎,取250~500克,加水3000~4000毫升,煮沸30分钟去渣,趁热倒入脸盆,先熏患处,待水温和后,再洗患处。每日1~2次。[《中医杂志》1988,(4):55]
2.治疟疾:惚木、常山、地骨皮各15克,白老酒适量。先取鲜常山头用火烤出涎后,合入他药用。炖老酒服。(《闽东本草》)
3.治风湿关节痛:楤木皮(刮去表面粗皮)30克。用猪瘦肉120克煎汤,以汤煎药服。(《战备草药手册》)
4.治急性胆道感染:楤木、白英各3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