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

槲寄生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槲寄生
拼音拼读
hú jì shēng
药材别名
北寄生、冻青、冬青、柳寄生、槲寄、黄寄生
英文名称
mistletoe
功效分类
祛风湿强筋骨药
药用部分
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的带叶茎枝。
动植物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30~60厘米。茎黄绿色或绿色,稍肉质,常2~5叉状分枝,节部膨大,节间圆柱形。叶对生于枝端,稍肉质,黄绿色或绿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顶端钝或圆,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主脉3~5条,不甚明显。花小,单性,雌雄异株,生于两叶之间,无柄,黄绿色,雄花序聚伞状,通常有花3朵,花被钟形,雄蕊4枚,贴生于裂片上,雌花1~3朵簇生,花被钟形,子房下位。浆果。
产地分布
常寄生于梨、榆、杨、山楂等树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于冬季采集,用刀割下,除粗枝,阴干或晒干,扎成小把。或用沸水捞过(使不变颜色),晒干。
药材性状
带叶茎枝。茎枝圆柱形,常2~5叉状分枝,长约3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具纵皱纹,节部膨大,具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较强,有放射状纹理。叶对生于枝端,易脱落,革质,几无柄,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7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黄棕色或金黄色,有细皱纹,叶脉5条,中间3条明显。气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下乳。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内服煎汤,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高血压、胎动不安、产后乳少等症。
药理研究
降压,对冠脉呈舒张作用,显著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对心肌收缩力呈先抑制后增强作用;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尚具有抗肿瘤等作用。能显著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和颤动状态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并能对抗神经垂体素对冠脉收缩的作用;醇提物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可使犬和兔血压明显下降;槲寄生总苷体内、体外均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毒性:煎剂小鼠灌胃LDso为(10.10±SD0.46)克/千克。
化学成分
含三萜类:齐墩果酸、p-香树脂醇、羽扇豆醇等;甾醇类:B-谷甾醇等;黄酮类:鼠李秦素等;苷类:丁香苷等;有机酸及微量元素。另含槲寄生新苷I-Ⅵ、紫丁香苷、3’-甲基鼠李素、1,8-桉叶醇、β-乙酰基香树脂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风湿痹痛:槲寄生配独活、秦艽、当归等。
②胎动不安:槲寄生配艾叶、紫苏等。
③高血压,头痛,头晕:槲寄生配杜仲、夏枯草等。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