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大蒜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大蒜
拼音拼读
dà suàn
药材别名
蒜头、胡蒜、独头蒜
英文名称
garlic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膜质,浅绿色;花小,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5月叶时采挖,晾干。
药材性状
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干膜质鳞被;剥鳞叶,内有6~ 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个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可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作用
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
用量5~10克,煎服或生食;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切片外擦。用治痈疽疔毒、疥癣;泄泻、痢疾、肺痨、百日咳;钩虫、蛲虫病等。
药理研究
大蒜辣素有杀菌作用,但在新鲜的大蒜中并不存在,它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而水解产生的。药理研究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其机理可能是由于使巯基失活而抑制了与微生物生长繁殖有关的含巯基的酶;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及阴道滴虫等具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能力,降低血糖及脂质代谢;有抗癌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约0.2%,具辣味和特臭,主要含大蒜素、大蒜辣素、二烯丙基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均禁服生品,慎服熟品。敷脐、作栓剂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外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热、疼痛、起疱,故不可过久敷。
配伍药方
①治小儿百日咳:大蒜15克,红糖6克,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贵州中医验方》)
②治感冒:蒜头、茶叶各9克。开水泡服。(《福建药物志》)
③治牛皮癣:独头蒜1个,红胶泥1块。共捣如泥,外敷患处。每敷1天,隔日1次,3次可效。[《河南中医》1982,(3):21]
④治产后中风,角弓反张,口不能言:大蒜二瓣,拍碎,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灌之。(《圣济总录》大蒜汤)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