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皮

木槿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木槿皮
拼音拼读
mù jǐn pí
药材别名
川槿皮、白槿皮、芦树皮、碗盖花皮
英文名称
Hibiscus bark
功效分类
杀虫止痒药
药用部分
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干燥茎皮或根皮。
动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3~4米。茎多分枝,幼枝密被黄色星状毛及茸毛。叶互生,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7厘米,宽2~4厘米,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花大,单生叶腋,直径5~6厘米,花柄长4~14毫米,小苞片6~7,线形,有星状毛,花萼钟形,5裂,有星状毛及短柔毛;花瓣白色、红色、淡紫色等,常重瓣;雄蕊和柱头不伸出花冠。蒴果长圆形,长约2厘米,顶端有短喙,密生星状毛。种子褐色。花期7~10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茎皮于4~5月剥取,晒干。根皮于秋末挖取根,剥取根皮。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多内卷成长槽状或单筒状。大小不一,厚1~2毫米。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有细而略弯曲纵皱纹,皮孔点状散在。内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平滑,具细致的纵纹理。质坚韧,折断面强纤维性,类白色。气微,味淡。以身干、条长、宽厚、无霉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苦。归大肠经、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属杀虫止痒药。
临床应用
外用:适量,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内服:煎汤3~9克。主治湿热泻痢,肠风泻血,脱肛,痔疮,赤白带下,阴道滴虫,皮肤疥癣,阴囊湿疹。
药理研究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辛二酸、1-二十八醇、β-谷固醇、1,22-二十二碳二醇、白桦脂醇、古柯三醇、肉豆蔻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无湿热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一切顽癣:A.木槿皮9克,大斑蝥7个,或小用10个(去头足),巴豆5个(去油)。共为细末,用醋调搽。稍时作痛起泡,泡落即愈。(《鲁府禁方》川槿散);B.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7个,大风子7个。河水、井水共一钟,煎一半,露一宿,笔蘸涂之。(《外科正宗》顽癣方);C.木槿皮60克,米醋120毫升,浸汁外涂,每日数次。(《安徽中草药》)
②治牛皮癣:木槿皮30克,大风子仁15个,半夏15克。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轻粉3克于水中,用秃笔扫涂,有臭涎出方妙,但忌洗澡,能于夏月治之尤效。(《串雅内编》)
③治脚癣:木槿皮60克,75%乙醇60毫升。浸泡2天后,外擦患处。(《安徽中草药》)
④治赤白带下:木槿根皮60克(切),以白酒一碗半,配一碗,空心服之。(《纂要奇方》)
⑤治大肠脱肛:木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子等分为末,敷之。(《救急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