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川芎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川芎
拼音拼读
chuān qiōng
药材别名
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西芎、贯芎
英文名称
the rhizome of chuanxiong
功效分类
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分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m.iong Hort.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株高0.5~1厘米。根茎粗,节显著膨大,节间短。茎直立,具纵沟纹,有分枝。基生叶叶柄长10~20厘米,叶片卵状三角形,长15~30厘米,宽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6对,末回裂片羽状半裂。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简化,无叶柄,1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期直径6~8厘米。总胞片5~6,线形,伞辐15~30,近等长,长3~5厘米,小总苞片5~8,线形,较花梗短,反折。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基部楔形,花柱与果实等长,向下反曲。果椭圆状卵形,长2~3毫米,宽1.5~2毫米,棱槽内油管1~3,合生面油管4~6。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有大量栽培于四川。
采收加工
栽后第2年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挖出根茎,抖掉泥土,除去茎叶,炕干。
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厘米。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自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功效作用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煎汤漱口。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瘾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药理研究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扩血管,降血压;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及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改善微循环;改善脑循环及脑缺血。改善血液系统、利尿、增强免疫系统;可抑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E2引起的气管收缩;能预防和保护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实验性肺水肿;有抗肿瘤及抗放射等作用。
化学成分
根茎含挥发油约1%。鉴定出油中成分有40种, 占挥发油的93.64%,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占58%、3-丁酜内酯5.29%和香桧烯6.08%,还含阿魏酸、川吲哚、3-亚丁基苯酞、月桂烯、川芎嗪、棕榈酸、胡萝卜苷、β-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产后瘀血结块腹痛: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1.5克,炙甘草1.5克。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女科》生化汤)
②治产后出血过多,血晕不省:川芎15克,当归15克,荆芥穗(炒黑)15克,上作一服,水煎,入酒、童便服之。(《宋氏女科秘书》川芎汤)
③治产后血气虚,感风寒,头痛寒热:当归、川芎各6克,紫苏、干葛各3克。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医灯续焰》加味芎归汤)
④治偏头痛,头风:甘菊、石膏、川芎各9克,为末。每服3克,茶清调下。(《赤水玄珠》川芎散)
⑤治鼻塞不闻香臭:川芎、辛夷各30克,细辛(去苗、叶)0.9g,木通(锉)15克。上四味,捣罗为散。每以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即易之。(《圣济总录》川芎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