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鹤虱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鹤虱
拼音拼读
hè shī
药材别名
鹄虱、鬼虱、北鹤虱
英文名称
common carpesium fruit
功效分类
驱虫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毫米,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裂;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先端5齿裂。瘦果条形,具细纵条,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或草坪上。广布于我国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状,细小,长3~4毫米,直径不及1毫米。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一端收缩呈细喙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苦。归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杀虫消积。属驱虫药。
临床应用
内服:多入丸、散;煎汤,用量5~10克。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药理研究
杀虫;抗惊厥;降温;降压;驱除蛔虫。煎剂或水提液抗菌和抑制中枢作用。本品可作皮肤消毒剂。
化学成分
果实含白杨素、芹菜素、木樨草素、山柰酚、天名精内酯酮、鹤虱酮、鹤虱内酯、棕榈酸、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挥发油。油中含成分50种左右,主要为8-杜松烯和菖蒲烯,两者共占43.12%。
使用禁忌
有小毒,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蛔虫病、绦虫病、绕虫病:鹤虱6克。研末水调服。(《湖北中草药志》)
②治钩虫病:鹤虱45克,浓煎两(次)汁合并,加白糖适量调味,晚上临睡前服,连用2剂。(《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虫积腹痛:鹤虱9克,南瓜子、槟榔各15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④治蛲虫病肛痒:鹤虱、花椒、白鲜皮各15克,苦楝根皮9克。水煎,趁热熏洗或坐浴。(《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阴痒:鹤虱6克。煎水熏洗阴部。(《湖北中草药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