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

火炭母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火炭母
拼音拼读
huǒ tàn mǔ
药材别名
五毒草、火炭毛、乌炭子
英文名称
Polygonum sinense L.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蓼科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近直立或蜿蜒状,无毛或近无毛,下部节上常有不定根。叶互生,薄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截平而短尖状下延,边近全缘或有微齿,两面无毛,上面常有紫蓝色斑块;基部两侧常有耳;托叶膜质,鞘状,顶部斜截、极易破碎,无毛。花密聚成头状花序,再组成圆锥或伞房花序,腋生,主轴和分枝均被腺毛;苞片膜质,无毛;花被粉红色,5深裂;雄蕊8枚,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初为三角状,成熟时球形,全部包藏于多汁、透明、白色或蓝色的宿存花被内。秋季开花。
产地分布
生于水沟边或湿地上。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广西、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根须状,褐色。茎扁圆柱形,有分枝,节稍膨大,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完整叶片卵状矩圆形;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无臭,味酸、微涩。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微酸、涩。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明目退翳。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25~50克(鲜品用量50~100克,煎服;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用治暑湿泄泻、赤白痢疾,对慢性泻痢,亦可煎汁作保留灌肠;小儿夏季热、食少腹胀、湿热黄疸、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及白喉等症,乳痈、疖肿,以鲜品捣烂敷患处,并煎汤内服;皮炎、湿疹、脓疱疮,均用本品煎水外洗;角膜云翳、斑翳,对非中心性角膜白斑以及外眼炎症可制成眼药水滴眼。
药理研究
叶含山柰酚、槲皮素等;根含D-半乳糖、L-鼠李糖等。具有抗菌、抗乙型肝炎病毒、中枢抑制、对平滑肌抑制或兴奋、降压作用。
化学成分
火炭母草根中含L-肌醇(L-inositol), 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D-半乳糖(D-galactose),麦芽糖(maltose), L-鼠李糖(L-rhamnose)[1],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还含有多种氨基酸。
使用禁忌
有毒。
配伍药方
①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金沙捣烂取汁,冲沸水,加糖少许服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火炭母、小凤尾、布渣叶各六钱,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③治急慢性菌痢:火炭母、野牡丹各二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对慢性菌痢,可以同样剂量做保留灌肠,每日二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湿热黄疸:火炭母一两,鸡骨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妇女带下:鲜火炭母二至三两,白鸡冠花三至五朵。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火炭母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
⑦治臌胀:火炭母草,煎水熏洗及捣敷。(《岭南采药录》)
⑧治痈肿:鲜火炭母草一两,水煎,调酒服;渣调蜜或糯米饭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⑨治湿疹:鲜火炭母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取鲜全草水煎洗。(《福建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