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溪黄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溪黄草
拼音拼读
xī huáng cǎo
药材别名
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
英文名称
rabdosia lophanthide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 iophanthoides (Buch-Ham. ex D.Don)H. Hara.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纤弱草本,下部常匍匐生根,并有球状块根。茎方柱形,具4沟槽,被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圆形或阔卵形,揉之有黄色液汁,顶端钝,基部楔尖、阔楔尖、圆形或微心形,边缘有圆锯齿,两面被分节的短毛,下面密生褐色腺点,上部叶的叶柄短。花白色或粉红色,两性或杂性,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末次分枝呈蜴尾状弯卷;苞片生于花序下部的呈叶状,生于花序上部的小,花萼钟状,外面疏生念珠状长柔毛和很密的红褐色腺点,萼檐齿状5裂,二唇形,上唇3齿较小;花冠疏生黄色腺点,冠管直,檐部二唇形,上唇反折,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扁平;雄蕊和花柱均长伸出。小坚果卵状长椭圆形。秋季开花。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可收割2~3次,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全草青灰色。茎四棱形,被短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片润湿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叶脉背面明显.有短毛,纸质,水浸后以手指揉之,手指可被染成黄色。老株常见枝顶有聚伞花序。气微,味微甘、微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煎服;鲜品加倍。现多用治黄疸型肝炎及胆囊炎,无黄疸型肝炎也可治疗;痢疾、肠炎、癃闭、小便不利、跌打瘀肿。
药理研究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肿。
化学成分
主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溪黄草配酢浆草、铁线草,水煎服。
② 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
③ 治湿热下痢: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医方药学》)
④ 治痢疾,肠炎:鲜四方蒿叶。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 治瘙闭:鲜香茶菜二两,鲜石韦、鲜车前草各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 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溪黄草50~100克。田螺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溪黄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