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茵陈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茵陈
拼音拼读
yīn chén
药材别名
茵陈蒿、白蒿、绒蒿、臭蒿
英文名称
oriental wormwood
功效分类
利湿退黄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地上部分。
动植物形态
半灌木。茎直立,基部木质化,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老则脱落。基生叶披散地上,有柄,较宽,2~3回羽状全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两面密被绢毛;下部叶花时凋落;茎生叶无柄,裂片细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叶脉宽,被淡褐色毛,枝端叶渐短小,常无毛。头状花序球形,多数集成圆锥状;花淡绿色,外层雌花能育,柱头2裂叉状;中部两性花不育,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河岸、沙砾地较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习称“茵陈蒿”。
药材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小裂片卵形或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2~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1~2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辛。归脾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清湿热、退黄疸。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湿退黄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用治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性肝炎。
药理研究
具有利胆、解热、保肝、降脂、降血压、平喘、抑菌、抗病毒、利尿、抗癌、镇痛、防龋、消炎等作用,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中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精、氯化钾和绿原酸。另含绿原酸、桉叶素、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滨蒿内酯、茵陈蒿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
配伍药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180克,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60克。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黄疸,遍身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茵陈蒿120克,黄芩90克,枳实(炙)60克,大黄90克。四味捣筛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米饮服二十丸,日一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利为度。忌热面、蒜、荞麦、黏食,陈臭物。(《外台》引自《广济方》茵陈丸)
③治大便自利而灰:茵陈蒿9克,栀子、黄连各6克。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服。(《伤寒活人指掌图》茵陈栀子黄连汤)
④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蒿60克,附子一个,干姜(炮)45克,甘草(炙)3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⑤治疮疡:茵陈蒿两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疡上令伤,然后以汤洗之,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外台》引《崔氏方》)
⑥治风瘙瘾疹,偏身皆痒,搔之成疮:茵陈蒿150克(生用),苦参150克。上细锉。用水一斗,煮取二升,温热得所,蘸绵拭之,日五七度。(《圣惠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