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

淫羊藿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淫羊藿
拼音拼读
yín yáng huò
药材别名
仙灵脾、刚前、三枝九叶草、乏力草、铁打杵、三叉骨、九叶草、三角莲
英文名称
herba epimedii
功效分类
补阳药
药用部分
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叶。(本文以箭叶淫羊藿为例,右图亦为箭叶淫羊藿)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呈结节状,质硬,有多数纤细须根。基生叶1~3,3出复叶,有长柄;小叶片卵形、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细刺毛,基部深心形,侧生小叶基部显著不对称,外侧形斜而较长,呈尖耳状,内侧较短,近圆形,叶片革质,上面灰绿色,无毛,下面色较浅,被紧贴的刺毛或细毛。茎生叶常2,生于茎顶,形与基生叶相似。花多数,聚成总状花序或下部分枝而成圆锥花序;花序轴和花梗无毛或被少数腺毛;花较小;萼片8,外轮4片,卵形,较小,外有紫色斑点,易脱落,内轮4片,较大,白色,花瓣状;花瓣4,囊状,有短于内轮萼片的距,或近于无距。瞢荚果卵圆形,先端具宿存花柱,呈短嘴状;种子数粒,肾形,黑色,有脉纹。花期2~3月,果期4~5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野竹林下或山路旁的岩石缝中。分布于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粗梗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药材性状
1回3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无毛。叶片革质。无臭,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汤服。用治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
药理研究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阳虚动物模型具有“助阳”的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等;延缓衰老,有较强的抗HSVⅡ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广泛的激素样作用,有促进性腺功能;水提液可抗衰老与促进物质代谢;淫羊藿多糖和总黄酮有免疫调节功能;煎剂有强心、降压和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化学成分
含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Ⅰ、箭藿苷A、箭藿苷B、箭藿苷C等。
使用禁忌
阴虚而相火易动者木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阳痿:淫羊藿9克,土丁桂24克,鲜黄花远志30克,鲜金樱子6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淫羊藿、威灵仙、川芎、桂心、苍耳子各3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3克。(《圣惠方》仙灵脾散)
③治三焦咳嗽,腹满不饮食,气不顺:淫羊藿、覆盆子、五味子(炒)各30克。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姜茶下二十丸。(《圣济总录》)
④治目昏生翳:淫羊藿、生王瓜(即小瓜蒌红色者)等分。为末,每服3克,茶下,日二服。(《圣济总录》)
⑤治疮疹入眼:淫羊藿、威灵仙(去芦)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5克,食后米汤调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仙灵脾散)
⑥治牙疼:淫羊藿,不拘多少。为粗末,煎汤漱牙齿。(《卫生家宝》固本散)
⑦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眩晕,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冲任不调证候者:仙茅6~15克,淫羊藿9~15克,当归、巴戟天各9克,黄柏、知母各6~9克。水煎服。(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
相关中药材推荐

西洋参 xī yáng shēn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
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木瓜 mù guā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贯叶金丝桃 guàn yè jīn sī táo
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干姜 gān jiān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属温里药。

薏苡仁 yì yǐ rén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野菊花 yě jú huā
清热解毒、消肿、凉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桑枝 sāng zhī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胆木 dǎn mù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